2023-12-14 13:47:04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
2023-12-14 13:47:04
日前,浙江湖州市一所小学的老师在课间急救成功一事,引发了舆论关注。
据媒体报道,湖州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常溪小学六年级1班班主任张良英课间看到走廊上的同学小费弯着腰,似在干呕,便上前询问。此时,辅导员周贵莲走到学生对面,发现他眼睛发红、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双手抓脖子,意识到可能是有异物卡喉而窒息。张良英立即从背后抱住小费,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想将学生喉咙里的异物排出。在数次尝试后,一颗榴莲糖从学生的嘴里排出。
救人如救火。意外伤害和猝死发生后的前10分钟,对伤病员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治,常可挽救其生命,即所谓的“白金10分钟”,很多情况下抢救的黄金时间甚至只有3到4分钟。幸运的是,小费刚好遇上了两位位懂急救知识的老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偶然背后,实则蕴藏着必然。据悉,该校每年组织老师进行急救培训,计划让每个班都有一名老师参与应急救护师资培训,并对学生开展知识普及。张良英老师也表示,她和周贵莲8月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急救培训,拿到区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员证,“培训人员示范过海姆立克急救法,我也模拟过。”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不是在学校有过急救培训,两位老师会做出如此专业出色的急救吗?大多数人面对紧急情况,恐怕除了拨打120,就只剩下手足无措了。学校组织的急救教育,关键时刻发挥大作用,功不可没。如果人人都能具备这种急救技能,才能涌现更多的救人“佳话”。
然而,除了医护人员外,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公众并不具有最基本的急救技能。相比发达国家30%-40%的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我国急救技能不到1%的普及比例。与之相应,我国心肺复苏成功率仅有1%—2%,发达国家可以达到40%甚至50%,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不会救。现实中,学生在学校发生意外事件,能得到及时正确救助的概率并不高,事后常有痛心不已的家长批评学校没有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致使错失抢救时机,甚至要向学校追责。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层面已经付诸行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多一人会急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从娃娃抓起,让急救知识走进校园,国民的急救技能普及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现实。不过,急救教育进入校园虽然早已成为共识并付诸行动,但很多时候往往只与学生挂钩,却容易忽略了老师这一头。班主任用海姆立克法施救成功,再度彰显了提升老师急救意识,让老师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否则,面对类似的突发事件,老师即便第一时间发现,恐怕也是有心无力,难以避免悲剧发生。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期盼我们周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急救达人”,在关键时刻拯救自己的亲人和他人生命,造福社会。